二十歲,別哭散文
在瘋狂季節里,轉向了方向,揮手告別過去的歲月。于是我們弓起脊背,來到人生的二十歲! 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只能算是憧憬,但也極力向往,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滿足自己心靈和思想的需要。也正是因為在別人的眼里我們已經成了男子漢,我們才喬裝成男子漢,打扮成二十歲。 我們都明白,其實我們的內心很脆弱,經不起別人的戲耍和玩弄。我們都明白,其實我們的童心依舊,誰也不想過早的涉入塵世的明爭暗斗。我們也都明白,其實我們也想整天依偎在爸爸媽媽的身旁,誰也不想在離家千萬里的地方唱響一曲曲離歌,在異鄉的.懷抱里獨自飄搖打拼。這一切我們都不想,可是我們是二十歲,二十歲已經遠離孩提,二十歲應該要做所謂二十歲的事。 當南下的火車帶著我們的夢想行駛在人生的雙軌上,從那時起,我們就應該學會長大,學會克服各種苦難和孤獨。一個人靜坐下來的時候就應該思考各種關于自己以后的問題,不再一味的玩耍和置之不理。 二十歲,我們應當先想到的離家千萬里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,想一想此時的他們在大西北的黃土地上究竟在做些什么?想一想家鄉的父老這段時間是播種還是除草亦或是收獲, 二十歲,我們應當知道鄰里之間,朋友之間應該怎樣和睦相處,想一想親朋好友那個病了,那個心情不好?我們能做的應該是從離家萬里的地方掛個電話,問候一聲,道一生平安。而不是整天活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。 二十歲,我們也有自己的煩心事。說不明白,也不想說。也時常思考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為了什么?又時還想對死亡這種超驗現象一探究竟。 二十歲,我們都懂很多道理。知道人生來不是被打倒的,也知道命運只能掌握自己的手里,也知道每一個人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觀念。但是又時也會有一點點的崇拜,也會對所謂的宗教信仰產生興趣,又時也會隨波逐流。這一切只因為我們是二十歲。 二十歲,是一個別人無法懂我們的季節。剛從叛逆中覺醒過來,剛明白沖動是魔鬼,剛知道有些問題是不應該的。所以我們的內心也很矛盾,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汲取一切改變自己思想和觀念的知識,還是想為了證明二十歲不在與孩提時的天真有關,二十歲已經脫離懵懂的青春歲月。 二十歲,我們承受了太多的孤獨與不解。 二十歲,我們只能默默奮斗,二十歲,別哭! 苦難與幸福是并存的,沒有永恒的幸福,也沒有持久的苦難。當二十歲的我們被人誤會時,一個人煩心時,承受苦難和不惑時,我們做的不再是以往的哭泣,而是在一種似在哭非哭的狀態中調整自己,哪怕是一個人對著空曠的山頭怒罵,也不應該去怨恨別人。我覺得只要自己參與的事,失敗與成功都與自己有關。 二十歲不哭,即使眼角有淚,在二十歲的我們心中那永遠不是哭泣,而是眼中液體的自由流動。 二十歲,我們不哭! 二十歲,在瘋狂季節里,轉向了方向,揮手告別過去的歲月。二十歲,道一聲鄭重,說一聲謝謝。 二十歲,別哭!
人生道理還可以怎么說?
總結了跟對方講不通道理的三種情況:一、對方根本沒有你的道理的邏輯;二、對方根本沒有你的道理的土壤;三、對方壓根就是在找你麻煩。對方沒有你的道理的邏輯從前有倆人,吵了一天,為啥呢?因為一個人說三八二十四,一個人說三八二十一,都說自己對,相爭不下。最后決定一起告官,讓縣官評判。到了縣衙敲鼓、升堂,縣官問:啥事???三八二十四的覺得自己有理嘛,他就說:縣官大老爺,我們倆升堂,就為辯個理兒,我說三八二十四,他非說三八二十一??h官大老爺問:誰說的三八二十四???他說:我說的唄。因為他覺得自己對嘛,理直氣壯的。結果縣官大老爺呵呵一笑,驚堂木一拍,說:把他拉出去,打二十大板。這二十大板不好受,打的皮開肉綻、齜牙咧嘴,可他不服啊,就問:縣官大老爺,我冤,明明是他蠢,您為什么打我?縣官大老爺說:你冤什么?你跟一個三八二十一的人都能吵上一天,還說你不蠢?如果要用數學的邏輯來說,故事中三八二十一的人肯定是錯的,可問題就是這個三八二十一的人他沒有數學的邏輯??!三八二十四的人非要用數學的邏輯和他爭辯,怎么能辯出來個對錯呢?同理的事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,很典型的一個就是和男女朋友或夫妻之間的一個爭辯。某一天妻子在單位受到領導的批評,回到家悶悶不樂、看什么都不順眼。丈夫就關心地問怎么了,是不是有什么事???妻子就說領導如何如何批評自己了。丈夫思考一分鐘認真地說:我看這事是這樣的,你領導這么說你主要是因為……吧啦吧啦說了一堆,邏輯清晰、事實充分,說完對自己的分析還大為贊嘆,感覺良好!可沒想到的是,妻子一聽更傷心了,痛哭起來,還不停地說:你不愛我了,你根本就不關心我,不理解我,要你還有什么用啊……丈夫不解,剛才的良好感覺頓然不見,也提高聲調說:我怎么不關心你、不理解你了?我這不是在幫你分析原因、幫你想辦法嘛?妻子一見丈夫提高了聲調更抓住了實證,繼續道:還說關心我,你就是這樣關心的嗎?明明是氣我的……然后丈夫也生氣了,憤憤地說:我跟你講不通道理,好心沒好報……然后夫妻之間的隔閡就又加了一層……這里夫妻之間的講不通道理,其實就是兩個人的邏輯不一樣的原因。丈夫關于“關心”的邏輯是“分析問題原因、找到解決方案”;而妻子關于“關心”的邏輯是“情緒上的認同,心理上的疼愛”。邏輯不同,講理當然講不通,但并不存在誰對誰錯。所以智慧的人說,家不是講理的地方,家是講愛的地方。